七月的杭城,茶香漫过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青石板路,随着风吹进了天山少年们的眼眸。50名来自阿克苏的“小石榴籽”,在这里进行了一场跨越五千公里的文化对话。7月9日,这场由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等单位组织的研学活动,让浙阿两地的情谊在茶汤里慢慢流淌,在孩子们的笑脸上悄然绽放。
研学活动伊始,在茶博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,阿克苏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博物馆展厅。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为同学们讲述了茶的起源、发展、种类、制作工艺以及丰富多彩的茶器文化。
“老师,茶饼是由茶压扁了做成的吗?”14岁的阿依古丽用手指指着其中一个展出的茶饼,眼里满是好奇的光芒。孩子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不时向讲解员提问,积极互动,展厅里充满了求知与探索的热情。
展开剩余48%“宋代人喝茶,要先把茶饼碾成粉,再用沸水冲点,还要用茶筅调出好看的白沫……”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里,茶艺老师的声音温柔又清晰。几条长桌铺开,50名孩子两人一组,面前摆着茶筅、建盏和执壶等点茶用具,眼里满是跃跃欲试。
当第一勺沸水注入,茶粉在盏中翻腾,孩子们握着茶筅快速搅动,有的急得鼻尖冒汗,有的被溅起的水珠逗笑。十多分钟后,一个个“茶百戏”作品诞生了:有的在碗里写下了“杭阿”还在下方画了个小爱心,还有的在碗里写下了“中国”字样。
最动人的是最后的“彩蛋”。老师在两个大碗里轻轻搅动:一碗浮起个苹果图案,“是阿克苏的苹果!”麦日哈巴惊讶到,随即脸上洋溢出了开心的笑容;另一碗转出“欢迎大家”四个小字,茶汤里的暖意,比正午的阳光更烫。孩子们拍着手,有人指着自己的作品说:“老师,我把杭州的茶,画成了家乡的样子!”
离开展馆时,茶香顺着风飘向户外的茶田。一垄垄茶树绿得发亮,孩子们走入茶田,指尖划过带着绒毛的茶叶尖。“这就是龙井的茶树呀?”“好香的味道!”叽叽喳喳的声音里,50张笑脸映在茶田的绿意里,像撒在枝叶间的阳光。
这场两小时的研学,或许只是他们漫长旅程中的一小段股票配资网官网,但茶里的故事、指尖的温度、心里的联结,已像茶籽落进土壤,等着某天长出新的枝芽。
发布于:北京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